首页 > 农业财经 > 贷款知识 > 应注意应激导致的围产期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应注意应激导致的围产期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发布于:2019-08-07 04:36:11 贷款知识 阅读:

围产期奶牛在很短的时间内所经历的变化对其本身而言是巨大的。首先,奶牛的泌乳突然停止,并在短时期内重新开始泌乳,打乱了奶牛正常的秩序。其次,在这个时期内奶牛经历了多达三种以上的日粮变化(泌乳后期日粮、干奶期日粮、围产前期日粮、围产后期日粮),影响奶牛瘤胃微生物群的数量和种类,由此影响饲料的消化;日粮变化影响瘤胃构造和其吸收能力,由此影响饲料的效率;在这个时期内奶牛从高精日粮到高粗日粮引起奶牛瘤胃乳头的退化,此时瘤胃吸收表面积减少50%,当喂给精料含量增加的围产期日粮时,乳头开始变长但需要4~6周的时间。这些就是在这个时期内奶牛瘤胃的变化。第三,由于分群饲养的原因,奶牛日粮的变化相应的带来环境场所、群体的改变、畜舍变化带来至少2天的强烈应激。第四,日粮变化、泌乳停止、胎儿发育、初乳生产、产犊等一系列变化过程会引起奶牛体内荷尔蒙及新陈代谢系统的快速变化。以上因素对奶牛来说是相当大的应激,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变化。在围产期内,免疫细胞减少,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围产期奶牛免疫力较差,此种状态的奶牛对乳房炎等细菌性疾病高度易感。乳房炎是各种外界环境和不同种类细菌导致的乳腺的炎症。奶牛抵抗乳房炎致病菌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是嗜中性粒细胞,它是一种白细胞,发生感染时能快速从循环系统进入乳腺组织并发生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如果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不能游走到已感染的乳腺部位,细菌将继续繁殖并导致更为严重的炎症,这会使乳汁分泌组织永久性丧失分泌功能。牛奶中体细胞数升高表明奶牛已患乳房炎,同时也说明了嗜中性粒细胞已经成功转移到乳腺组织中来对抗细菌。

血液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动物对抗细菌感染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嗜中性粒细胞由骨髓产生,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到血液中去。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天后,转移到外周组织中主要的防御部位。这样使正常健康动物的血液嗜中性粒细胞计数保持相对稳定。当嗜中性粒细胞在由骨髓输出或运往外周组织的过程中受到影响时,血液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出现异常。这两种情况下,嗜中性粒细胞计数都高于正常值,被称为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主要有两种情况可导致奶牛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第一种情况,感染细菌后向骨髓发出信号,骨髓快速增加嗜中性粒细胞的输出。如果感染严重到一定程度,骨髓输出的嗜中性粒细胞将比运输到感染组织的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多,这样就增加了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计数。这是一种正常的炎症反应。第二种情况,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对细菌感染易感性增加有关。中枢信号使肾上腺分泌大量的皮质醇激素。血液中皮质醇浓度升高,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失去从血液中游走到组织中的能力,所以嗜中性粒细胞被"围困"在循环系统中。如果应激的动物没有发生感染,这种皮质醇激素对嗜中性粒细胞的运输影响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如果应激动物的外周组织发生感染时,嗜中性粒细胞不能补充到该组织中去,那么该动物发展到临床疾病的危险性就很高。第二种情况对于奶牛健康很重要,因为围产期奶牛血液中皮质醇升高。奶牛围产期时的子宫以及乳腺开始分泌乳汁都需要血液中有高水平的皮质醇。同时,奶牛不断暴露于粪便、产床、灰尘以及污水中的环境性细菌中,这就是围产期奶牛对乳房炎高度易感的原因,其中发生在产后的前几周内的病例占全部环境性乳房炎病例的60%或更高。

研究者认为,经产奶牛受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影响比头胎奶牛小,且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与产后早期乳房炎和代谢紊乱疾病高发病率有关。虽然还没有进行疾病易感性的试验,研究的前驱观察显示,皮质醇受体的激活预示或导致围产期奶牛对疾病的易感。虽然如此,围产期奶牛的皮质醇浓度升高属于正常现象。目前的研究是确定被激活的皮质醇受体是否对嗜中性粒细胞的CD62L基因丧失表达能力起作用。如果是这样的话,研究者可以发明阻止围产期奶牛嗜中性粒细胞上受体激活的新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通过阻断一个关键的激素信号(这个信号的作用是阻止血液嗜中性粒细胞运输到被感染乳腺)来预防乳房炎的发生。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2345678@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